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榴榴无忌

说历史:说说青年学生的抗日游行请愿

| 人围观 |

我本英雄2025-07-16 08:39:49

在抗日题材的电影电视上,我们经常看到有大学生甚至中学生打着横幅,挥舞着小旗上街游行,到政府请愿的场景,青年学生们大声高呼抗日口号,一时间群情激愤,场面热烈。而当时的政府要么关门不理,要么出动军警镇压,给人一种要妥协投降的卖国嘴脸。一些文人教授们则在报纸上发表文章,赞扬青年学生们的爱国热情,告诫政府民心可用,鼓励学生们勇气可嘉。

当时最激烈的抗日游行示威有两次,一次是九一八事变,张学良不抵抗,结果丢失东三省,各地学生纷纷上街游行请愿,特别是北平等地,要求政府和张学良打回东北,收复失地。张学良也因此成为学生们口中的不抵抗将军,被千夫所指。

如何应对这个尴尬的局面?据张学良晚年回忆,当时的教育部长蒋梦麟给他出了个主意,就是欢迎这些青年学生参军,进行军训,上前线抗日打仗。结果那些青年学生不干,认为上前线太危险。军方说可以不上前线打仗,在后面挖战壕也行,学生们又说太累,也不愿意干。不过这样一来,游行示威请愿的人也就少了。张学良晚年无奈的说他真的看不上那些只爱说大话,不做实事的中国人,但这样的中国人还不少。

九一八事变后,1932年1月28日,十九路军在上海抗击日军,这就是着名的一二八淞沪抗战。上海南京等地的青年学生们上街游行示威,最后汇集南京,向中央政府请愿,要求中央政府支援十九路军,与日本人大打。委员长蒋先生出面接待了这些青年学生,对他们说,抗日的事宜中央已有安排,必须考虑周祥,不能冲动行事。学生们对这样的答复当然是不满意的,他们强烈要求政府出兵,一时间场面激烈失控。蒋介石说:同学们的的爱国热情我理解,这样,愿意从军的同学现在就可以报名参军,军训后即可上抗日前线。学生们听闻此言,更是愤怒:你老蒋这是要拿我们当炮灰啊,我们不去。不过游行请愿也因此缓和了。


那时的中学生年纪还小,但大学生已经二十岁左右了,是完全可以上前线打仗的。但他们觉得他们的任务就是喊口号请愿,敦促政府出兵,不然就是卖国。至于谁去打仗,谁去流血牺牲,那就不是他们的事了。其实中国当时对日本开战的确必须慎重,因为日本已是世界的第三军事强国,而中国还是个农业国,连武器都要从国外进口,如果没有准备好就对日开战,到时会连枪炮子弹都供应不上,那还如何打仗?但这一切,那些青年学生们是不管的。学生们年少冲动,是可以理解的,但他们后面的老师们应该理性思考,对学生解释这些问题,可老师们却在学生背后推波助澜,不负责任,逼着政府去钻牛角尖。


后来南京政府在取得了苏联的支持后,对日转为强硬,八一三淞沪大战,中国先发制人,主动进攻日军,结果惨败,四个月后首都南京沦陷。北平、上海、南京的知识分子们不少人转为“低调”。


随便看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