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榴榴无忌

求求你们,别再用“毒教材”喂养我的孩子

| 人围观 |

Thaw2025-07-16 08:45:41

暑假,本该是蝉鸣、西瓜和汗水浸湿的T恤衫构成的童年画卷。然而,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,它只是被无缝切换的另一个战场。

假期的清晨,唤醒他们的不是窗外的鸟鸣,而是七点的闹钟。他们的背包没有变轻,里面的课本换成了更厚、更深的辅导班讲义。本应在公园里追逐嬉戏的身影,被囚禁在了一间间亮着白炽灯的教室里。语文、数学、英语、物理、化学……“提前修”、“强化班”、“冲刺营”,这些冰冷的词汇,像一道道无形的锁链,将一个本该肆意奔跑的童年,牢牢铐在了名为“抢跑”的起跑线上。

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,就站在这条赛道旁,焦虑地扮演着“帮凶”的角色。

我们何尝不心疼?何尝不想让孩子拥有一个能发呆、能玩泥巴、能读“闲书”的假期?但我们不敢。在这个愈演愈烈的“剧场效应”里,只要有一个孩子坐进了补习班,其他所有家长内心的防线便会瞬间崩溃。我们害怕,怕自己的“仁慈”和“放纵”,会换来孩子在开学摸底考后那张写满红叉的试卷和失落的眼神。

我们被一种集体恐慌所裹挟,被迫参加这场席卷童年的“军备竞赛”。我们咬着牙,将大半的薪水投入到这个无底洞里,只为求得一丝心安。

但这真的是我们的错吗?是我们这些家长变得偏执和疯狂了吗?

不。我们只是在一个设计得极其不合理的制度下,做出了最本能的反应。而这个问题的根源,就出在我们看似权威、实则“割裂”的教育环节上——如今的教材是一回事,考试却是另一回事。

我时常会恶意地揣测,那些闭门造车编写教材的专家们,究竟是天真,还是残忍?

他们编写的课本,往往语言温和,内容基础,删繁就简,努力地想为孩子呈现一个“快乐学习”的乌托邦。课本里的知识点,像一个个被精心修剪过的盆景,看起来精致、无害,且易于理解。如果你只看课本,你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多么轻松惬意的事情。

然而,考卷发下来的那一刻,所有幻想都会被击得粉碎。

考试,作为“选拔”的工具,它的逻辑与“普及”的教材完全背道而驰。那些题目,充满了“奥数”的思维陷阱,杂糅着远超课本范畴的知识点,拐了十八道弯考验着所谓的“综合能力”。它们仿佛在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嘲笑着每一个只懂课本的孩子:“你看,这才是真实的世界。”

一套温情脉脉的教材,配上一套冷酷无情的考法。

这中间巨大的鸿沟由谁来填补?只能是校外的辅导机构和孩子被压榨干净的寒暑假。教材挖的坑,最终要用孩子的童年、家庭的积蓄去填平。

这是一种制度性的、近乎“欺诈”的设计。它让公立学校的课堂教学变得尴尬而无力,因为老师们很清楚,只讲课本上的内容,根本无法应对那张决定命运的考卷。它也让“减负”的口号,成了一个世纪笑话。负担的根源根本不在书包的重量,而在于这场教材与考试的“精神分裂”。

其结果是什么?

结果是,孩子的学习兴趣被彻底摧毁。学习不再是探索未知的乐趣,而沦为了一种枯燥、痛苦的“刷题”运动。他们对知识没有敬畏,只有对分数的渴望和恐惧。

结果是,家庭关系日益紧张。亲子之间的话题只剩下成绩和作业,本该是避风港的家,变成了学校之外的第二个“教务处”。

结果是,教育的本质被严重扭曲。它不再是“树人”,而是在流水线上生产一批批精通应试技巧的“解题机器”。

所以,请不要再轻易地指责家长焦虑、孩子内卷了。当我们发现,自己正领着孩子,走在一条由“毒教材”和“怪考试”铺就的断头路上时,我们除了奔跑和哀嚎,别无他法。

我只想为一个普通的孩子,发出最卑微的请求:

求求你们,让教材和考试统一起来吧。要么,就让教材更有深度,足以应对选拔;要么,就让考试回归课本,真正考察基础。

把一个正常的假期,一个正常的童年还给我的孩子。

童年不应该是被规划、被填充、被量化的。童年应该有一些“留白”。那段留白,是用来让孩子躺在草地上看云卷云舒,是用来读一本与考试无关的“闲书”而浮想联翩,是用来在追逐一只蜻蜓时跑得满头大汗,甚至,是用来无所事事地发呆和感到“无聊”——因为所有伟大的好奇与创造,都诞生于那片看似“无用”的土壤之上。

我们现在的教育,正在用最功利的方式,铲除这片土壤。我们逼着孩子在十几岁的年纪,就活得像个目标明确、心无旁骛的中年人,斤斤计较着每一分,规划着每一步。

我们以为这是在为他们的未来负责,殊不知,这其实是在窃取他们唯一不可复制的现在。

别再让我们的孩子,赢了考试,却输掉了整个人生。

随便看看